个人诚信简历APP

全国个人职场诚信公共服务平台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个人官网 > 新闻中心 > 热点聚焦 > 正文
个人信用:艰难苏醒背后的隐忧
作者:刘彦华 来源:《小康》 日期:2016/7/29 17:04:40 人气:
        导读:有多少人对于自己的信用情况非常关注?去年的调查数据是27.3%,今年是47.8%,虽然国民的信用意识正在“苏醒”,但其背后却仍有隐忧,个人隐私泄露和征信记录不准确或不全面,是公众对于个人征信问题的最大担忧

  被誉为人们的“经济身份证”的个人信用报告,在现今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申请信用卡、房贷、车贷,甚至求职面试都有可能被要求提供个人信用报告。但不少人对个人信用报告的认知却相当片面和肤浅。

  由《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进行的“2016中国信用小康指数”之“个人信用状况调查”显示,4.2%的人没听说过个人征信记录,9.2%的人从未关注过个人征信记录,38.8%的人有需要时才会关注,而另外47.8%的人才真正意识到了这一“经济身份证”的重要性,他们对于个人信用情况非常关注。

  虽然47.8%这个数字并不算很高,甚至还没有过半,但与去年相比,已经有了大幅提高。在去年的同题调查中,仅27.3%的受访者表示对于个人信用情况非常关注。

  从一年间的数据对比中不难发现,国民的信用意识正在“苏醒”。

  仅四成人认为个人信用对生活影响大

  “5年,真的假的?”

  2016年6月14日,在第9个“信用记录关爱日”这一天,住在北京某高校家属区的王雪听说个人信用不良记录会保留5年时间后,大吃了一惊。那天,银行工作人员来到学校宣传个人征信知识,虽然此前王雪也并非对个人征信知识一无所知,但“一次失信,5年受限”的惩罚力度还是超出了她的心理预期。

  名牌大学毕业的王雪是国企白领,有着一份稳定的工作,目前正在筹划贷款买房。收入高、福利好,履历光鲜,逻辑上对应的词汇似乎应该是“信誉良好”,但是看着手中的宣传资料,一向自信的王雪开始对自己的信用产生了一些担忧。

  “之前好像因为手机欠费,接到过中国电信的催缴电话。看资料上说,好像电信欠费也会记录在案,不知道会不会成为信用污点,影响到我的个人信用。”据王雪介绍,2014年6月份,因手机卡出故障,她前去电信营业厅进行补卡,后在工作人员的劝说下,放弃了即将合约到期的旧卡,改为重新办理新卡新业务。

  没想到,正是这一小小的举动,带给了王雪不少烦恼,“后来我才知道,因为原来的旧卡距离合约到期还有两个月时间,虽然自己没有使用,但这两个月的费用还是要缴,结果连同月费和滞纳金一起,她总共欠了中国电信500多元。”

  一开始接到催交电话,王雪并没有特别在意,“虽然电信的工作人员一再声称不缴欠费会影响我的个人信用,但我一直觉得她们是在危言耸听。”在王雪看来,个人信用问题一向都是银行系统的事情,和电信系统根本不搭界,“法不责众,全国那么多手机欠费的,最后很可能会不了了之。”

  不过,在得知电信欠费已经明确列入个人信用记录,并且会保留记录5年时间后,王雪的态度有了明显改变,“欠费肯定要缴了,但是我现在最担心的是它会影响到我下半年贷款买房。”因小失大,王雪后悔不已。

  实际上,像王雪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在参与“2016中国信用小康指数”之“个人信用状况调查”时,提及个人信用记录对自己生活的影响,41.8%的受访者表示“影响不大”,11.6%的受访者认为“不好说”,只有46.6%的受访者表示因为贷款都要看征信,所以个人信用记录对自己的生活影响很大。

  “目前大多数市民对于征信记录的体验,还仅仅停留在因信用卡有逾期还款记录而被银行拒贷房款的层面。”银行工作人员小张告诉记者,我国征信业起步较晚,信用生态建设相对滞后,但在互联网时代却迎来了独特的机会,网络行为、网络交易、日常消费等征信活动在不断地将各种生活万象包罗进来,为用户形成更加全面立体的个人信用画像。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25.2%的受访者在过去一年里没有查询过个人信用记录;在查询过个人信用记录的受访者中,没有特别目的的仅占21.9%;申办信用卡和需要贷款的共计55.1%,超过了半数;另外还有15%的受访者是受新闻报道启发,6.4%的受访者是受机构、商家宣传引导,1.6%的受访者因使用不当被列入央行黑名单。

  信用,在于积累,在于点滴小事。小张一再向记者强调,“我们这次的征信知识宣传活动,主要目的就是提醒广大市民,不要轻视这些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小事,正是这桩桩件件的小事,一笔一划地勾勒出了自己的信用画像。”

  过半受访者无法正确面对信用“污点”

  对大多数人来说,讨论信用观念,讨论信用体系建设,或许总会感觉有点太虚、太遥远,但是,伴随着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日益完善,“让有信者走遍天下,无信者寸步难行”这句话真的不是句空话大话。

  以臭名昭著的“老赖”为例。2015年7月,最高法修改司法解释,失信被执行人被限制购买机票、高铁和动车一等座车票;2016年1月,《人民法院、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络执行查控工作规范》颁布,“老赖”的银行卡将被看得更紧;2016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和公安部联合下发《关于建立快速查询信息共享及网络执行查控协作工作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通过信息化手段查询、冻结被执行人全国范围内的车辆财产,布下天罗地网,让被执行人及其财产无处藏身……

  上述这些无不表明,今后“老赖”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不好过。

  在中国,不法商家历来谙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游戏,由于信用污点导致不能借贷的情况时有发生,由此也催生了一种新的“生意”——铲单:明码标价,清除信用污点。

  “信用卡逾期3000元,贷款逾期5000元。”虽然媒体报道、政策宣传一再警示“花钱清污点是骗局”,谨防上当受骗,但总有些病急乱投医的人,让骗子们有了可趁之机。

  “2016中国信用小康指数”之“个人信用状况调查”结果显示,超半数(52.9%)受访者依然不能正确对待信用污点。这些人在个人征信出现“污点”后,认为没有办法、只能放任自流的占比21.9%,认为没有影响、无所谓的占比18.5%,想办法找熟人或者花钱找中介消除不良记录的占比12.5%。

  其实,有了不良记录,并不代表无法修复,也不代表一定不能获得贷款。

  “虽然银行重视征信报告,但其实征信记录在银行发放贷款时只是考查的内容之一,银行放不放款的关键还是要看借款人的实际承贷能力。”一家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专员向记者坦言,虽然每家银行的放贷标准不一样,但偶尔非故意的逾期对借贷并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现在中国尚处于信用体系的建设期、转型期,各家银行都会有一定的容忍度。”

  个人信用记录查询:第三方理财软件成首选

  信用束缚无处不在,但并非只与坏事相联。除了罚劣,当然还有奖优。生活在“人间天堂”的杭州市民早已尝到了诚信的甜头。

  “市民卡也是一张诚信卡,信用好,看病坐公交都受益。”2014年,杭州市民卡公司专门筹建了“杭州惠民征信有限公司”,利用市民卡开展个人信用信息服务,打造杭州市民“诚信卡”。在信息保护、利用的相关法规健全的情况下,将个人征信产品和服务广泛应用于社会诚信、商务诚信、政务诚信及司法公信领域。

  “目前,我们正在推出智慧医疗‘先诊疗、后付费’服务,实现杭州市民‘信用名片’在医疗领域的先试先行,解决老百姓(603883,股吧)就医时余额不足的问题,为百姓提供就医便利。”杭州惠民征信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宇彤表示,成熟的征信体系不仅将释放巨大的金融衍生场景,还将催生出丰富的民生应用场景。

  目前中国的个人征信行业正在积极向市场化方向发展,尽管牌照迟迟不见落地,但各大征信机构却在加速布局。教育培训、出国旅行、租房租车等等,凭借各式各样的产品和场景创新,征信的应用已经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仅芝麻信用一家,各场景的合作伙伴就已超过200家。

  当信用能当钱花的时候,人们才会被它打动。“2016中国信用小康指数” 之“个人信用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第三方理财软件已经成为受访者查询个人信用的首选渠道,占比47.3%。

  个人隐私如何“解压” “大家都在等待牌照落地。”

  当前,中国个人征信市场依然是央行征信中心一家独大的局面,尽管去年腾讯征信、智纳信用、浅海征信、考拉征信、同源征信、中诚信、中智诚征信、华道征信8家民间征信机构通过了央行验收,但个人征信牌照至今依然没有颁发。

  对于牌照发放“搁浅”一事,人们议论纷纷。

  关于个人征信,你最担忧什么?面对这个问题,参与“2016中国信用小康指数”之“个人信用状况调查”的受访者反映最多的依然是征信业的老问题——个人隐私泄露。

  在国际上,征信行业对个人信息的采集和留存是否侵犯隐私,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标准和规则。例如在监管严格的法国,征信局只能采集居民的“负面信息”,即出现过的违约记录等不良信用信息,并依据此信息进行信用评分。而较为宽松的美英等国家则允许同时收集“正面信息”,即与征信相关的基本面信息,作为信用评分的基础。

  除此之外,什么类型的信息可以采集以及可以在什么前提下采集,在国外均有着严格的立法规定,个人的隐私是征信公司必须依法进行保护的。

  但是在我国,征信行业法制进程较慢。目前,虽然出台了《征信业管理条例》和《征信机构管理办法》,但对泄露征信信息要承担何种责任并没有具体规定。正如中诚信创始人毛振华所说,“现在,个人隐私成为(征信行业的)一个高压线。”

  另外,在本次调查中,有33.9%的受访者对征信机构的公信力提出了质疑。人们的担忧并非没有理由。从过去的“3Q”大战,到淘宝和微信互相屏蔽,再到新浪微博禁推微信公众号,过去几年里,互联网公司之间“厮杀”不断,消费者屡屡沦为他们的竞争筹码。试想,如果连自身都不诚信,这样的企业出具的征信报告何来公信力?

  “其实,监管机构对于正式放开个人征信领域也存在疑虑。尤其是个人隐私信息保护问题和征信机构公信力的问题。就在前不久,央行行长助理杨子强参加人民银行征信工作会议时曾表示,2016年要着力推进征信市场的规范发展。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切实采取措施保护信用信息主体的权益,有效防止信息共享中的利益冲突,促进征信服务市场的差异化竞争。”一位不愿具名的从业者告诉记者,“听说个人征信牌照的工作已经重启,但是非常谨慎。”

  不过,截至记者截稿,业内并未得到发放牌照的明确信号。

网址:www.11-22.cn 或 www.11-22.org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18612761122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京ICP备15049304号-2
主办单位
中国信息协会信用信息服务专业委员会 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诚信评价研究中心 北京国创至信信息技术发展中心(运营单位)

档案查询网站档案查询网站档案查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