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诚信简历APP

全国个人职场诚信公共服务平台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个人官网 > 新闻中心 > 热点聚焦 > 正文
我们这一代必须跨越的诚信鸿沟
作者:个人诚信网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日期:2016/5/9 10:25:44 人气:
        在物质资源越来越丰富、社会交往越来越密切的当下,选择却成了人们最大的困扰,不光是为了选择最适合的,有时仅仅是为了选择靠谱的。

  选择过程中,我们的面前俨然已塌陷出一道巨大的诚信鸿沟,难道要等着下一代人,来跨越这道鸿沟吗?

  一

  故事要从游方郎中说起。南宋的时候,一代大儒朱熹就被一个游方郎中给坑了。

  不可否认,游方郎中里也有掌握独家秘笈的高人,“一招鲜,吃遍天”,也有行侠仗义、重义轻利之高人,同仁堂的创始人乐良才,不就是游方郎中出身吗?不过,朱熹当年没有碰到这样的高人。

  朱熹晚年定居福建南平的建安,他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平时行走,需要拄着拐杖才行。那时也没有遍地开花的各种专科医院,朱熹老夫子只能忍着疼痛,拄拐而行。某一天,来了个自称“程道人”的游方郎中,他告诉朱熹:我有奇术,能够治愈您这毛病。朱熹大喜。程道人取出几枚银针,替朱熹针灸。几针下去,果然神奇,朱熹感觉疼痛大为减轻,继而全部消失了,他居然不用拄着拐杖,也能行走了。

  如果南宋的时候有电视台,肯定能在夕阳红节目中看到喜滋滋的朱熹,扔掉拐杖,手抚长髯,红光满面,放声吟道:“十载扶行恃短筇,一针相值有奇功。出门放步人争看,不是前来勃窣翁。”意思是:我用了十年的拐杖,如今几针下去就治愈了,出门的时候大家都啧啧称奇:哎呀,这还是那个步履艰难的老夫子吗?

  朱熹要给程道人银两,后者不受,表示要朱熹刚才吟的诗,说:“先生大名,天下谁人不知?有此诗和先生手迹相伴,远胜银两多多矣!”朱熹没有细想,就给程道人留下一幅墨宝,这首诗的题目叫《晦翁足疾得程道人针之而愈戏赠此诗》,诗末落款为“晦翁”。程道人拿了诗作,满意地走了。

  但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没过几天,朱熹的足疾又犯了,而且比针灸前更严重,他这才明白上当了,于是嘱家人、学生去找那程道人,把题词要回来,但哪里还找得到?朱熹后悔死了,连连说自己失察遭人算计,此人必拿着我的诗作招牌四处招摇,如何是好?如何是好?

  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本道德规范,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就会寸步难行。要知道,朱熹当年的文坛名气之大,学术地位之高,可不是今天一般名人、专家能够相比的,何况朱熹还是一个远比今天这些名人、专家更重名节的人,他说过:“诚者,实也。”“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在他看来,诚信是修身齐家的规范标准,同时也是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依据。如此高大上,却被一个游方郎中给毁了清誉。

  看来这个不要银两要墨宝的程道人,颇有些广告意识,就像今天那些把生命当成生意来做的人,一边数着脏钱,一边却不忘自我标榜,身边总要挂几幅锦旗,“送子观音”“再世华佗”一类,程道人有朱熹手迹,更牛了,广告词是“朱夫子都说我好!”

  二

  游方郎中的特点,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钱一到手,立马闪人。中国历来是个熟人社会,如果骗了熟人,唾沫都足以把骗子淹死,所以游方郎中历来不敢在老家行医。离开家乡,立刻脱离了原有的舆论场,多大的牛都敢吹,多狠的心都敢下,多脏的钱都敢赚。

  但是,今天屡见不鲜的“杀熟”,又如何解释?

  只能这么解释了:“杀熟”者愿意比游方郎中一类付出更高的诚信成本,或者说,他根本就不在乎诚信成本。不少人的生存理念是:做人做得好有什么用?有钱才有用!美国趋势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认为:“经济,是一种有关信任的游戏。”但有些人的理解是:“经济,是一种有关金钱的游戏。”只要能赚到钱,哪管身后洪水滔天——失去朋友、被人唾骂、没有信誉,又算得了什么?

  不得不说,这种严重不正的三观,还颇为流行。所以我们生活在焦虑中:假酒、毒奶粉、“水泥”核桃……有人戏称:“一个中国人死了,放倒拍扁,于是就成了一张元素周期表”。但诚信缺失的痛,远不止食品安全领域——逃债、假账、合同陷阱、偷税、骗税、骗汇、学历造假、统计数据注水……还有假医生,假药,假疗法,似乎没有什么不能造假,如同肆意滋生的毒蕈,“三十六计”“八仙过海”,多少人把聪明才智,都耗费在损人利己之中?

  但一切为了钱,最终,钱又有什么用?有个寓言发人深思: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国王贪恋财富,求神赐给他点物成金的法术,狄俄尼索斯神满足了他的愿望。最后连他的爱女和食物也都因被他手指点到而变成金子……

  这种不顾一切疯狂追求钱而最终被钱毁了的故事,并不仅仅只存在于神话当中:我们上中学就学过,中国是最早产生纸币的国家,早在北宋时期就出现了“交子”,后来明朝还有著名的“大明宝钞”。但是,纸币为何却没能在古代中国大规模推广,从而让中国错失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机遇?

  原因是两个字:失信。“交子”最早出现在四川,起初是不方便携带巨款的商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数额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纸卷上,再交还存款人,并收取一定保管费,这张写有存款数额的楮纸,就叫“交子”。后来,随着经济繁荣,许多商人联合成立专营发行和兑换“交子”的“交子"铺,并在各地设分铺。由于铺户恪守信用,随到随取,“交子”逐渐赢得了很高的信誉。商人之间的大额交易,为了避免铸币搬运的麻烦,也越来越多的直接用“交子”来支付货款。后来“交子"铺户在经营中发现,只动用部分存款,并不会危及“交子”信誉,于是他们便开始印刷有统一面额和格式的“交子”,作为一种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场发行。正是这一步步的发展,使得“交子”逐渐具备了信用货币的特性,真正成为纸币。

  试想想,当中国已经用纸币交易的时候,欧洲还处在黑暗的中世纪。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并不断完善,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将迎来何等飞跃。遗憾的是,这种发展进步没有出现,“交子”也早尘封于历史。转折点在于政府发行“交子”,按今天的理论,纸币发行流通必须归政府主管,可惜的是,宋朝皇帝不懂金融,只知道印钱来钱快——不用什么本钱,只要在一张纸上印几行字,就可以当真金白银来用!真是天大的好事啊!宋徽宗大观元年,宋朝政府改“交子”为钱引。钱引的纸张、印刷、图画和印鉴都很精良,但它与“交子”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不置准备金、不许兑换、可以随意增发……结果,能够预料,恶性通货膨胀和丧失信用的纸币的消亡。

  大宋的纸币,很快就成了一张废纸。

  三

  想想真令人感慨:商人约定俗成,互相监督,确保了“交子”发行流通的信用基础,而掌握了更大资源的政府接管后,却毁掉了“交子”赖以生存的信用——自私贪婪,人人皆有,就看是否缺乏监督了,而政府与国家失信,比个人、企业失信,危害要大得多,所谓“国无信不立”。

  历史的教训,比比皆是。公元410年夏天,罗马帝国的首都“永恒之城”罗马,被阿拉里克率领的西哥特人所占领,大火焚烧了三天三夜。这一浩劫,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最后灭亡。书写历史的人,记载这一段历史时会不会掷笔长叹?

  这一幕,原本不会发生或者不会这么快发生。当时罗马帝国,已不复当年雄威,遭境外蛮族不断袭击。为了克服危机,帝国的摄政大臣斯提利科与深入其境内的蛮族哥特人订立条约,以土地换取他们对帝国的保卫。但是,斯提利科的安抚政策遭到主张对蛮族强硬的皇帝宠臣奥林庇乌斯的反对。他挑唆皇帝,处死独自从前线回来的斯提利科,撕毁与哥特人的协议,并且屠杀在帝国内部安顿下来的蛮族家庭。哥特人被激怒了,开始大举进攻,并包围了罗马城,他们再无对手,因为斯提利科手下的士兵在主帅死后走投无路,全都投靠了哥特人。

  哥特人围城长达两年,虽然有过几次和平解决的机会,但由于罗马方面的傲慢和失信,最终功败垂成。哥特人失望之下,终于破城而入,洗劫罗马。值得一提的是,冤死的斯提利科被称为岳飞式的罗马英雄,他是西罗马帝国最后的守护神,南征北战,疲于奔命,最终却死于佞臣与愚蠢的皇帝之手。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有一句话很经典:“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从不吸取历史教训!”如何理解这句话?或许是:我们今天犯的错误,古人早就犯过;我们在此处犯的错误,别人在他处也在同样经历。

  历史总是螺旋式上升,当我们在今天读美国作家辛克莱尔一个世纪前写就的《丛林》时,会对“螺旋式上升”有更深理解。《丛林》是一本揭露肉制品企业黑幕的书,强烈建议吃饭前不要翻开,书上写道:“仲夏的毒辣太阳照在这块可憎之地,上万头牛散发着恶臭,蒸腾出传染病菌,整车的鲜肉和刷墙的大桶、煮肥皂的大锅以及装肥料的大罐放在一起,看上去就像来到了地狱……”

  这本书很重口味,描写了贮存室里腐烂、发臭、布满老鼠屎的猪肉,还写到有工人得了肺结核,往地上吐痰,其他人就拖着猪肉在地上走来走去,工人们看到装肉的铲车里有死老鼠都懒得拣出来。有个工人不慎掉到绞肉机里,拣出来的尸骨只有几小块,其他部分都混合着猪肉制成了“德汉姆牌纯净猪油”……据说,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看到这段文字时正在吃早餐,他“大叫一声,跳起来,把口中尚未嚼完的食物吐出来,又把盘中剩下的一截香肠用力抛出窗外”。

  没过多久,美国国会即通过了两部法律:《纯净食品和药品管理法案》以及《肉类检查法案》,并组建了由11名专家学者构成的班子,形成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雏形。

  这是一个很好的启示:政府失信,后果远比个人、企业失信严重;重建诚信体系,政府主导的法律完善与规范,其效果也远比个人自律和企业建立行业标准,更有效果。

  还有一个很好的启示:道德批判不难,难的是制定规范并严惩失范行为。

  四

  1896年,意大利作家格拉齐娅·黛莱达在她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邪恶之路》一书中,写了一对情侣互相折磨的灵魂之路:“他们俩被一条铁链系在一起,径直朝着同一个惩罚他们的地点走去……”人生的终点,是相同的。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但与谁同行,完全不同,区别之大,如同携臂同行,还是同戴一副枷锁?又如同赤脚走在海边沙滩,还是荆棘丛中?

  诚信缺失的大环境下,谁也不能独善其身,谁都是受害者。即使是一个靠吹牛和假药赚了大钱的骗子,也会为自己的老婆买了一块注水的牛肉而怒不可遏、破口大骂。所以,这是一种极其糟糕的状态:在菜场里,他们担心蔬菜农药超标;在餐厅里,他们担心吃到地沟油;在超市里,他们用挑剔的眼神查看食品是否过期,刷卡付钱时警惕地扫视周围;在出租车上,他们恨不能代替司机开车,眼巴巴地盯着计价器,唯恐司机绕路;就连喝一杯水,他们也怀疑杯子含汞含铅过高……

  诚信,是人与人之间处理关系的核心。在一个诚信缺失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相互防范,相互猜忌,你打交道的每一个对手都是你的假想敌,真诚的赞美被怀疑成“蒙汗药”,无私的帮助被怀疑为陷阱,诚挚的忠告被怀疑为挑拨离间,甚至连有意无意的一誉,都会被疑心为谋害的暗号,人们最害怕的,是自己能够推心置腹的朋友,没准恰恰是关键时刻发出狠辣一击的敌人……

  在过去,在今天,都有无数让我们动容的信义传奇,但是,无法回避的现实是,一个敬畏诚信的社会,还未建立,反而,对自己生存的这个社会的不自信,对与自己发生关系的周边一切的怀疑,正在瓦解一个群体的信任心理,正在扰乱一个社会的心灵和秩序,正在演变成一个民族的灵魂痛苦!

  面对横亘在我们面前的这条诚信鸿沟,批评别人很容易,自我批评却很难;相对于批评,重建则更难,尤其是每个个体均加入重建。

  很多人更习惯于埋怨:反正这个社会烂成这样,我又何必高尚?一方面是对公德的苛责,另一方面,却是私德的糜烂,而且理直气壮。

  如果只知道控诉,而不会自省,不敢面对自我的丑陋,又怎么清楚自己的责任?我们指责别人作恶,又能否意识到:假如我有作恶的资本与条件,还能预料到作恶带来的丰厚回报,我还能够坚持不作恶吗?

  没有哪一种文明天生就具备高尚的品质。诚信的品格,需要经过道德和法制的反复锤炼,才能融入血液,成为习惯。

  重建诚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正因为漫长,我们才更需要强调:

  等着下一代人去跨越诚信鸿沟,是我们这一代的耻辱!

网址:www.11-22.cn 或 www.11-22.org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18612761122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京ICP备15049304号-2
主办单位
中国信息协会信用信息服务专业委员会 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诚信评价研究中心 北京国创至信信息技术发展中心(运营单位)

档案查询网站档案查询网站档案查询网站